清明将至,带你了解清明节的起源、习俗以及养生之道!
2023-04-03 10:39:32 顶端新闻

清明将至,人们或祭祀先祖,凭吊哀思,或呼朋唤友,踏青春游。清明节最早是帝王将相的“祭祀”之礼,后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,普通百姓才开始效仿,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节日。

清明节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祭祖节等,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自然节气点,也是传统节日。那么,你了解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吗?

清明节的起源


(相关资料图)

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,与春祭结合在一起,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古人认为在清明那一天,生气旺盛,万物复苏、春和景明,正是举办春祭的最好时机,所谓春祭,就是在春天祭祀先祖。之所以选择春天,是因为除了要表达对祖先的哀思外,还要祈求祖先在新年伊始开春季节,保佑子孙五谷丰登、六畜兴旺。

虽然当时有了清明节的雏形,但那时候人们并没有把清明当成一个固定的节日,进行春祭的日期也没有具体到某一天。直到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立寒食节,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,每年清明节日期才算固定下来。

清明最开始是古代二十四节气之一,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,故有“清明前后,种瓜种豆”。“植树造林,莫过清明”的农谚。正如杜牧笔下的《清明》所说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”,该句诗就是对清明时节天气情况的最好写照。

后来,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,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,渐渐地,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,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,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,清明之日不动烟火,只吃凉的食品。

清明节的习俗

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有:扫墓、踏青、蹴鞠、吃寒食、插柳、荡秋千、放风筝,插柳等。其中扫墓、踏青、蹴鞠最为常见。

扫墓:

“百善孝为先”,这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美德,清明扫墓正是体现孝道的一种方式。每当这一天到来,人们都会自发性的赶到墓地扫。按照旧的习俗,扫墓时,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,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,再将纸钱焚化,为坟墓培上新土,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,然后叩头行礼祭拜。这是活着的人对逝去之人表达思念、感恩的一种方式。

踏青:

踏青,又叫春游。古时也叫探春、寻春等。按阳历来说,清明时期,正是春光明媚、草木吐绿的时节,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每到这时,大家都会选择在节假日外出看看美景,远离城市的喧嚣,使身体都与心灵都得到最好的释放。如果时间充裕,很多人还会选择到郊区露营,将自己的人生按下暂停键,全心全意去感受大自然赠送的礼物。

蹴鞠:

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,还有各项户外活动,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,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。比如蹴鞠,鞠是一种皮球,球皮用皮革做成,球内用毛塞紧。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项运动。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,战国时期流入民间,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,并列于兵书。

清明节气需养生

清明节祭拜祖先时,很多人会睹物思人,产生悲伤抑郁的情绪,累及于心。古往今来,人们把祭祖扫墓和踏青、蹴鞠等活动结合起来,就是为了避免忧思伤身,在追思先人时又能健康身心、锻炼身体。若感到心气不顺,可以出门走走,游玩与乡野之间,呼吸呼吸新鲜空气,放松身心。

中医认为,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。常言道,过犹不及,如果肝气过旺,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,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,还可造成情绪失调、气血运行不畅,从而引发各种疾病。

所以,清明时节,饮食养生,尤应注意清补肝胃。故清明节宜饮食清淡,定时定量,清补为主。多吃养肝柔肝的食品,多吃蔬菜、水果,以防上火。如茼蒿、芹菜、荠菜、菠菜、韭菜、香椿、黑木耳、银耳、百合、山药等。少吃羊肉、辣椒等温热辛辣上火食物。清明时节也是高血压高发期,高血压患者尤应注意合理膳食,限盐补钾。

清明处于冷空气与暖空气交替相遇之际,空气湿度明显增大。此时,祛除湿气,提高抵抗力势在必行。可以通过运动排汗的方式去除体内的湿气和寒气,从而达到了强身健体的效果。另外也可以多吃薏米,可达到消水肿以及健脾益胃的效果,同时也能利肠胃。

~~科普看完了,别着急滑走,为大家送上春天的第一份“小惊喜”。联合顶端新闻为大家争取了3份福鼎白茶礼盒,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“清明假期出行计划”吧!

参与时间:即日起——4月7日12:00

参与方式:评论区发布评论(不低于10个字),最终结果根据点赞排名领取奖品,一个账号仅领取一次。

奖品数量有限,大家快来积极争取吧!

【文中配图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】

相关新闻: